Home [简介] [诊断要点] [辩证论治] [预防及护理措施] [治則] [處方]


胸痹/ 冠心病

[简介]

痹者闭也,胸痹为胸中气血闭阻之意,是以胸部闷痛,则甚胸痛彻背、短气、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;轻者仅感胸痛如窒、呼吸不畅,重者则见胸痛心悸,严重者心痛彻背,背痛彻心,手足青冷。 胸痹应与胃痛、胸痛相鉴别。可通过疼痛部位、伴随症状、心电图、X线及其它理化检查来鉴别。 胸痹病位在心、肺,发病与肝、脾、肾有关,病因主要有寒暑外袭、情志、饮食、劳倦、亡血失精所伤。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,本虚为五脏气血阴阳亏虚,标实责之气滞血瘀、痰凝、寒盛、热壅。基本病机为心脉不充或心脉闭阻所致气滞血瘀。病情发展,可出现真心痛、厥脱、心悸、喘咳、肢肿等心肾阳气虚衰之危候。

西医冠状动脉弱样硬化性心脏病、心绞痛、心肌梗塞以及心包炎等疾病而致的心前区疼痛,其临床表现与本病特点相符者,可参照本病辩证论治。

[top]

[诊断要点]

胸痹的病位在心、肺。胸为心、肺之所居,心主血、肺主气,心肺协调,气血才能正常运行,其发病与肾、肝、脾诸脏的盛衰也有密切关系,若素体胸阳不振、脏腑功能低下,阴阳气血失调,外邪乘虚侵袭,或饮食不节,思虑过度、痰湿痹阻,经脉失和,均可引起胸痛。其病因病理归纳如下:

  1. 寒暑犯心:素体心气不足或心阳不振,复因寒邪直中,寒凝胸中,胸阳不展,心脉痹阻及发胸痹,故患者每天气候突然转冷,则易于卒然发生心痛。本为阳虚,包括心气虚,心阳虚,以及脾、肾的阳虚;标为寒盛,两者当有主次之分,宜详辩。另外,酷暑炎热,犯于心君,耗伤心气,亦可导致血脉运行不畅而心痛。
  2. 七情内伤:由于忧思恼怒,气机郁滞,气血运行不畅,心脉瘀阻则致心痛;情志不遂,气机不利,则津液凝聚为痰,或气郁日久化火,火能煎熬津液成痰。痰阻脉络,气血瘀滞,或痰瘀交阻,胸阳不展,心脉痹阻,均可发为胸痹。
  3. 饮食失节:过食肥甘厚味,或辛辣炙煿之品,或嗜酒成癖,以致脾胃损伤,运化失健,水谷不化精微而成痰浊,痰阻脉络,则气滞血瘀,心脉不畅而成胸痹。
  4. 气血不足:思虑劳倦,损伤心脾,或大病之后,正气不复,脾胃虚弱,运化无权,气血化生乏源。气血亏虚,心失濡养,亦有亡血之人,气血过耗、不能养心;心脉不充血液涩滞,均可引起胸痹。心之气血不足,日久不复,可致心阳不足,阳气不振,鼓动无力,清阳失展,血行迟滞,发为心痛。心之气血不足,日久也易引起阴血亏乏,心脉失于濡养,拘急而痛。
  5. 肝肾亏虚:多育或失精,损伤肾气,或年过五旬,天癸渐衰。肝肾同源,阴精不足,则不能滋养五脏之阴,而致心阴亏损,血脉枯涩而致胸痹心痛。若阴虚火旺,虚火上炎,也可燥伤心阴,可使心脉枯涸而成心痛。

总之,胸痹的发生,以本虚标实为多,标实则责之气滞,血瘀、痰凝、寒盛、热壅等;本虚则当分心气虚、心血虚、心阳虚、肝肾阴虚、脾肾阳虚及肺气虚等。上述病理变化,可单一为病,也可二者、三者相兼为害。

胸痹的进一步发展,可以变生多种疾病。如瘀血闭阻心脉,阳衰阴盛,则心胸卒然剧痛,持续不止,而成真心痛;如心脉痹阻不通,阴阳过耗而离绝,也可致成脱证;如心之气血不足,心失所养,可见心动悸,脉结代:如心、脾、肾阳虚,水邪泛滥,上逆凌心射肺,可出现咳喘、肢肿等证。

[top]

[辩证论治]

辩虚实、分主次:本病证以本虚标实为多,虚则分心气虚(包括肺气虚)、心血虚、心阳虚、脾肾阳虚、肝肾阴虚,虚者为本;实可见气滞、血瘀、痰凝、寒盛、热结,实者为标,胸痹而见虚证、虚脉者,以虚为主,治从其本;胸痹而见实证,实脉者,以实为主,治从其标。

辩疼痛性质:胸痹心痛,在临床上可见到闷痛、刺痛、灼痛、绞痛、隐痛等。

辩病势轻重、顺逆

  1. 辩轻重:一般情况下,病势的轻重应以疼痛为标志,判断可遵以下几点:
    总之,判断心痛一证的轻重,应把心痛的局部表现与全身状况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,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。
  2. 辩真心痛之顺逆:真心痛是胸痹之重证,甚至危及生命,故观察其顺逆实属重要。一般从神志、气息、汗出、痛势、手足温凉、舌脉加以鉴别,若精神如常,气息平匀,无汗出,痛势轻而短暂,手足温暖,舌正脉缓者为顺;若精神萎顿,或烦躁不安,气短或喘促,自汗出或汗出如油,心悸慌乱,恶心呕吐,四肢逆冷,或四末青紫,心痛剧烈持续不解,可引及肩背、左臂臑、咽喉、脘腹等处,舌紫、脉迟、强结代者为逆,应予密切观察,以防发生厥、脱之变。

胸痹与胃痛、胸痛的鉴别:

  1. 胸痹:疼痛以胸部为主,多伴有胸痛彻背,心悸气短,喘息不得卧的症状。配合心电图及其它理化检查,更易证实。
  2. 胃痛:疼痛部位以鸠尾下为主,多伴有嗳气、吞酸、脘满或胀,与饮食有密切关系。配合X线钡餐造影或纤维胃镜,更易证实。
  3. 胸痛:疼痛部位与胸痹相近,但不尽在左胸,多属肺病所致,疼痛持续不解,常与咳嗽或呼吸有关,多伴有咳喘,咯吐痰涎,或寒热等,配合X线或其他理化检查,多易证实。

[top]

[预防及护理措施]

预防:

  1. 注意调摄精神,避免情绪波动。情志异常波动如忧思恼怒,可致气机郁滞血行不畅,心脉瘀阻而致心痛。因此,注意精神的调摄、避免过于激动喜怒或思虚无度,保持心情愉快,这对预防心痛的发生、发展是很重要的。
  2. 注意生活起居,寒湿适且。气候的寒暑晴雨变化,对心痛的发生、发展有明显影响,如寒邪直中,胸阳痹阻,或暑热犯心、耗伤心气,均可致心脉痹阻而发心痛。因此,平素注意生活起居,做到寒暖适宜对预防心痛的发生是十分重要的。
  3. 注意饮食调节,避免高梁厚味,并注意纠正偏食。中医认为,过食肥甘、膏梁厚味易产生痰浊,阻塞经络,痰湿壅阻,脾失健运,气机不畅,易致心痛。近年来的病因调查中也得出喜食肥甘者其发病率高于一般人群,同时偏嗜咸食者,亦可导致心痛的发生。因此,平素饮食注意调节是十分重要的。另外,酒烟等刺激之品对于脏腑功能亦有影响,应予禁止。
  4. 注意劳逸结合,坚持适当的体育锻炼。过劳易耗伤心阴及其他脏腑的气血阴阳;好逸则易致气血停滞,对心痛都不利。因此注意劳逸结合,坚持适当的体育锻炼,可预防或减少心痛的发作。

护理:

  1. 使病人情志舒畅,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,减轻思想负担,不致过于紧张,以利于气血畅达,脏腑功能协调。
  2. 引导病人循序渐进地适当活动,如散步、打太极拳等,以利于康复。
  3. 饮食上避免过食肥甘,禁酒,宜少食多餐。
  4. 心痛发作时要心情平静,勿惊慌躁动,应立即服用速效止痛药物,防止痛情发展。
  5. 疼痛缓解后亦不能过饱过劳。

[top]

[治則]

活血袪瘀、行气止痛、通阳散結、行气袪瘀、滋补肝腎气血而复脉。

[top]

[處方]

人参、黄芪、肉桂、丹参、檀香、砂仁、炙甘草、阿胶、酸棗仁、火麻仁、薤白、半夏、當歸、附子、莬子等。

[top]